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海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1年07月26日 11:00 点击:


培养方案编号:SX2001602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适用研究生层次:硕士研究生

适用学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学科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海南大学“211工程”、“中西部能力提升计划”和“全力推动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国内一流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海南省唯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本学科立足于海南区域特色与优势,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战略、“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海南省“海洋强省”战略、国际旅游岛与智慧岛建设目标,面向互联网产业发展需求,瞄准计算机学科与技术学科发展前沿,以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信计算关键技术研究为中心,强化团队建设,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推动技术创新。致力于为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信息技术科研与应用人才,成为支撑地方信息产业发展的高水平“智库”和区域创新中心。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学缘结构、职称、学历、学位、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队伍55人,包括教授16人,副教授26人,讲师13人。其中院士1人、南海名家4人、海南省领军人才5人、海南省“515 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宝钢优秀教师奖”2 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近五年来,学科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取得丰硕科研成果,包括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其中发表计算机学科论文被引次数进入ESI世界前1%。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项、教学成果奖2项。本学科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平台,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科研平台和1个省级教学中心。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具体如下: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高性能计算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高性能计算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该方向以计算机系统结构为依托,围绕高性能计算开展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主要针对航天,卫星导航,气象预报,海洋资源利用,生物信息等领域高性能计算的需求,主要研究高性能计算、并行计算、普适计算与绿色计算等技术。

    1.大数据与知识处理

    面向自由贸易港及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需求,针对结构化、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的多维度数据处理需求,本方向服务于四大特色领域:旅游大数据与智慧旅游、医疗健康大数据与智慧健康、海洋大数据与智慧海洋、热带农业大数据与智慧农业。主要研究海量数据处理平台技术、复杂结构数据的管理和挖掘方法、大规模知识图谱技术、数据技术及应用等大数据知识服务模式和构建相关技术。

    2.人工智能与应用

    围绕国家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及智慧海南各领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需求,以“立足海南、面向自贸港建设、服务产业”为原则,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养老、智慧司法及智慧交通等领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智能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服务机器人、遥感数据智慧处理、医学影像诊断等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新技术,增强产业竞争力。

    3.可信计算及服务

    依托海南自贸港建设,以“立足海南、面向自贸港建设、服务产业”为原则,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重要领域所面临的安全可信及服务保障等共性挑战问题展开研究,研究重点主要为可信计算与服务保障标准、可信计算模型及其可信服务构建模式、网络计算及其数据安全、网络内容可信研究、移动物联网可信服务工程。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思想过硬、身心健康、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信息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立足学科前沿、开展创新研究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 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运用这些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身心健康,崇尚科学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使命。

    2. 掌握较好的计算机科学理论、系统、软件、应用等基础理论以及所在学科方向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扎实宽广的科学与工程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技能,创新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分析和设计复杂工程系统。

    3. 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学科综合专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4. 具有良好的研究素养,能承担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工作及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创新或学术研究者。

    5.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及相关领域英文文献,具备撰写英文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听说能力,具备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跨领域合作以及国际化能力,未来成为成功的业界与学界领导者。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硕士生导师负责和硕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达到提前毕业条件可以提前半年或1年毕业。

 

四、必修环节及学分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必修环节共4学分,包括四个必修环节:文献阅读(1学分)、开题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1.文献阅读(1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之前,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所研究的方向,紧密结合学位论文选题工作,阅读相关领域国内外前沿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0篇;并按照综述性论文的要求和格式,完成1篇文献综述书面报告,并进行公开口头报告(但不能抵减研究生学术活动)。

文献阅读由指导教师进行考核,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成绩及格以上者记1学分,不合格者不允许申请学位论文的撰写。

    2.开题报告(1学分)

    一般应于第三学期末,中期考核之前,由学院组织进行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3人以上且具有副高以上(含)职称的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对研究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直至通过为止。研究生通过开题报告,取得相应学分。

开题报告的具体工作参照《海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暂行规定(修订)》(海大办〔2014〕26号)执行。

    3.学术活动(1学分)

    硕士研究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本学科、专业的学术前沿讲座,并取得相应学分。本专业研究生必须参加前沿讲座:

    ①前沿讲座的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文献讲座、新技术与新成果介绍等。

    ②前沿讲座的形式:一是硕士生本人做专题综述,二是听取国内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做出杰出成绩的专家做学科前沿系列报告。前沿讲座由教师和硕士生讲授交叉进行,以讨论和对话为主要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多样。

    ③前沿讲座的次数:参加讲座次数不少于10次,并在讲座中承担学术报告任务不少于2次(每次2个学时)。主讲者要求写出讲稿,讲稿内容充实,有个人见解,能反映学术发展动态。

    ④前沿讲座的考核方式:硕士生自第一学年开始,必须参加前沿讲座,前沿讲座由主讲老师和指导教师共同进行考核。考核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成绩及格以上者记1学分,不合格者不允许申请学位论文的撰写。

    4.社会实践(1学分)

    研究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按《海南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暂行规定》执行,完成社会实践环节,取得相应学分。研究生参加社会活动,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按未完成必修环节处理。

 

五、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作为必修环节,不计学分。一般在第三学期末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及道德品质状况、课程考核(考试、考查)成绩及取得学分的情况和科研能力进行考核。

考核形式为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

    考核小组由5人组成,组长由学位(学科)点负责人担任,成员包括2名具有副高以上(含)职称的专家、1 名学工系统的老师、1 名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

    中期考核结果分为通过、延缓和不通过三个等级。中期考核不通过的硕士研究生,终止其学业,发给肄业证书。

    中期考核的具体工作参照《海南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海大办〔2014〕25号)执行。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基础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技能学习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学位论文的质量是检验硕士生是否达到学位水平的主要指标。

    1.论文选题

    论文的准备工作应尽早开始。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后八周,较集中地进行论文研究工作与选题报告准备工作。在选题过程中,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快开展可行性调研和探索性研究,确认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文献阅读、选题报告、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试验手段、理论分析、文字总结等要求以及进度计划。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学术价值,并是对学科发展或社会进步有一定推动作用的课题。鼓励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选择实际课题,直接为四化建设服务。研究生的研究工作要充分考虑实验室条件和现有物质条件,合理安排,提高水平和效益。

    2.论文阶段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应在介绍所涉及领域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论文要求有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要求语言流畅、逻辑严谨。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应在第五学期中(12月中旬之前)进行,由本学科专业组织专家小组对研究生论文研究的工作态度、论文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全方位考察,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问题较多者或不符合要求者,提出整改意见。

    3.论文预答辩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从事研究时间不得少于1.5年。一般要求硕士研究生从第一学期开始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文献阅读、开题报告和论文研究等工作。学位论文送审之前,学院组织形成预答辩小组开展预答辩(不计学分),预答辩小组由具有研究生培养经验、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3~5人组成,预答辩环节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有关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的工作量和技术含量;审核其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答辩不通过的,不能进行论文送审和答辩。

    4.论文答辩

    在申请答辩前两个月,应对研究生进行论文答辩前资格审查,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度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方面进行检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并申请答辩。

    按照《海南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论文答辩做到公正、公开,严格要求。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以及必修环节。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为28学分,其中课程学习24学分(含学位课15学分、选修课9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

    学位课15学分,其中公共课5学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10学分。

选修课9学分,其中公共选修课2学分,专业选修课7学分。

    必修环节4学分。

    有关课程说明:

   (1)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必须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满分以100分计,学位课70分为及格,专业选修课60分为及格。

   (2)可跨学科选修课程,但选修的课程须经导师同意。

   (3)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可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4)大学期间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者可免修硕士研究生外语,但必须参加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5)本学科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的具体情况见附件《海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规划表》。

 

    本培养方案自2021级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解释。

 

海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
  • 电话:0898-66278203 66278201 邮箱:cs@hainanu.edu.cn
  • 院长信箱:zhangqingchen@hainanu.edu.cn 书记信箱:990920@hainanu.edu.cn
  • 美工支持/中旗网络
  • 海大公众号 学院公众号